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让村庄有内生动力,发展出自己的产业。
要统筹兼顾,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新征程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携手同心、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昭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昭阳区苹果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联动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就业等7种联农带农促增收方式,带动农户11.7万户45.6万人增收,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8万户72万人,户均收入达7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8万元以上。
稳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稳住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的基本盘。项目全部建成后,将通过空、天、地、人的有机连接,实现全县森林草原防火科学规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覆盖率,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损失。7月7日《云南日报》刊发昭通7篇稿件头版重要位置转二版2000字综述稿报道《昭通市守牢底线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8版联动整版推出专题报道《群众增收动力足 乡村振兴画卷美(聚焦)》《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搬迁群众江群芳——日子越过越幸福(故事)》《核桃产业助农增收(见闻)》《声音》报道昭通市转移就业稳住增收基本盘特色产业夯实发展硬支撑先导工程激活乡村新动能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同时三版刊发稿件《绥江——半边红李产业兴》六版刊发稿件《巧家县构建森林智能化管护体系——精准监测森林火灾(见闻)》具体内容如下↓群众增收动力足 乡村振兴画卷美记者沈迅 蔡侯友6月的昭通,山川叠翠,绿意盎然。——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 李小云这几年,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沈家沟村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不管是用水用电、就医就学,还是村庄人居环境、村民的思想观念,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昭通市首批3个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之一,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村民小组盘活村庄资源、变身云中苗寨、迈向美丽经济,全村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新拓展。昭阳区永丰镇新民社区村民孔令昆高兴地说,他把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昭阳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苹果,又从公司承包了90亩果园来管理,公司以每年每亩650元的标准支付托管费,农忙时节他还要聘请七八个工人来帮忙,他从传统农民变成了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防火监控系统安装后,巡山护林有了目标,还能及时发现火情并迅速处理。现在,脱贫地区群众收入一产占比仅20%多,接近80%的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巧家县国有林场副场长张松指着大屏幕介绍。云中山居、花园餐饮、云中咖啡厅、百米烧烤长廊,乡村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家门口的香葱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20元之间,实现了照顾家庭、务工增收两不误。——昭阳区青岗岭乡沈家沟村第四村民小组组长 罗能早昭通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全市630万人口中农村劳动力有305万人,近三年来常年外出务工250万人以上。培育乡村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能。由于巧家境内山高坡陡、地貌复杂,防火期天干物燥、林下可燃物载量大,森林草原防火监测系统薄弱。
刚刚结束的苗族花山节期间,‘云中苗寨3天时间实现营业收入33万元,乡村新业态发展渐入佳境。除了香葱产业外,靖安安置区周边还布局了蔬菜大棚3000个、中药材基地1500亩、临街商铺4.9万平方米、就业帮扶车间2.5万平方米,开发公益性就业兜底保障岗位1379个,全力促进不能外出的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每年苹果采收高峰期,开叉车的务工村民有20多人,在分选车间务工的村民有300多人。为延伸苹果产业链,昭阳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在苹果基地配套建成4万吨苹果保鲜气调库、1000吨保鲜气调试验库、每小时20吨苹果智能分选线。
目前,全市19.71万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8万余人,务工收入占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的79.53%。说起苹果产业带来的增收机遇,新民社区村民孔维艳满心欢喜。目前,通过建立完善产业联农带动促增收机制,全市农业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44.31万户,覆盖率100%。鲁甸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位于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解决安置区近4万名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产业支撑项目。冷榨黑桃油生产线、浓香菜籽油生产线、全自动灌装生产车间,标准化厂房及先进生产工艺令人耳目一新。从永善县搬迁到靖安安置区的群众李生贵高兴地说。
近年来,昭阳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整合资金对产业经营主体开展基础设施支持、银行贷款贴息、联农带农奖补等,培育壮大苹果产销重点企业81个,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73万亩,苹果总产量85万吨,综合产值90亿元。相比传统热榨生产工艺,冷榨物理压榨技术生产的核桃油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常温存储时间更长。
自去年5月开园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10万元,带动苗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从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到昭通苹果产业基地,从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到彝良县云中苗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一项项稳就业促增收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一个个富民强村产业展现生机活力,一座座和美宜居村庄绽放新颜。
来源:云南日报沈迅 蔡侯友谭必丽张云萍 颜微 陈国英。为让搬迁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昭通市紧扣群众增收主线,先后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30个就业创业服务站,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深化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劳务协作,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转移就业稳住增收基本盘昭阳区靖安安置区香葱种植基地。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坚持有组织输出,让群众能就业。坚持有服务输出,让群众稳定就业。榨油季将从9月中旬持续到12月中旬,在剥壳、分拣等人工环节的用工量将达到9000余人次,至少可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18万元。
作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高标准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自根砧矮化密植技术,高标准打造10万亩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全园安装果树稳定格架、防雹减灾网,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使用成套的现代化果园管理机械设备,成为引领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坚持有品牌输出,让群众高质量就业。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有8.26万户35.47万人,外出务工是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在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香葱产业基地2000亩,帮助500余名不能外出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务工增收。
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1.4亿元,产业增加值256.02亿元。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采用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务工等方式,带动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就近就业增收。
——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盛义我是沈家沟村的肉牛养殖大户。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市坚持把185.07万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抓实就业帮扶,发展富民产业,培育乡村业态,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现在,美丽村庄好风景还带来了好钱景,不久前举行的沈家沟樱桃采摘节,吸引大批游客到村里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寂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乡村旅游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苹果产业是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云南一品福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文兰介绍。一个个实验示范村庄不断涌现,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昭通大地正深刻演绎着以乡村面貌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引领群众思想观念之变、社会文明风尚之变、农村发展格局之变的生动实践。
2014年,我只养了14头牛,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我租用了村集体的养殖场,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了现在的200余头,带动83户村民养殖肉牛,其中脱贫户有32户,效益最好的一年实现收益60多万元。特色产业夯实发展硬支撑夏日午后,走进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数万亩集中连片种植的矮砧密植苹果长势喜人,不时可见来自周边村社务工群众拉枝、除草、整理果园防雹网的繁忙身影,正处于果实膨胀期的红露、华硕等早熟苹果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芳香。
同时,前端监控摄像机配备了热红外、可见光两种传感器,通过高灵敏度红外热成像和可见光分析,可以自动识别监测范围内的热源和烟雾,准确监测森林火情火灾,一旦发现火源或烟雾将自动抓拍、录制视频,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后,准确定位火情具体位置。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农村劳动力有30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05万人,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250万人以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